1、細心觀察,抓住事物的特征
一篇說明文寫的怎么樣,最先需看是不是抓住了事物的特征。而要抓住事物的特征,就得掌握這一事物。如何掌握事物呢?最好是的方式 便是在社會實踐中細心觀察,從繁雜的狀況中抓住它的特征,正確認識它的實質。一些事物的一些特征,也要歷經長期性的細膩的觀察才可以掌握清晰。
例如掌握某類小動物的生活習性,就需要隨時隨地觀察,大白天怎樣,夜里怎樣,初春怎樣,冬季怎樣,并且要多觀察幾個一樣的小動物才行。也有一些事物不太可能所有觀察到,如寫相關歷史大事件、古時候規(guī)章制度等就不可以徹底借助觀察,必須選用別的的方法調查分析,收集相關的靠譜材料,靈活運用先人或是他人觀察個人所得的工作經驗,做為發(fā)表文章的根據。
2、分配有效的說明順序
根據觀察,擁有豐富多彩的原材料,也抓住了特征,如何把事物說清晰,還取決于分配表明的順序。普遍的說明順序有:
(1)?r間順序。以?r間依次作說明順序,按事物發(fā)展趨勢的依次順序表明。如角色生平介紹、科學研究觀察紀錄、生產工藝流程表明這些。
(2)室內空間順序。依照事物室內空間存有的順序方式,或由外到內,或從上向下,或過去到后,或從總體到一部分……先后作詳細介紹表明。如詳細介紹一組古建筑群,詳細介紹某一實際物件,通常都按室內空間順序表明。
(3)邏輯性順序。依照事物、處事的本質邏輯順序分配說明順序。這類本質的邏輯順序或為因果關系、或為層遞、或主導次、或為總成績、或為并排。如《現代自然科學中的基礎學科》所選用的“總~分~總”的說明順序,便是依事物的本質邏輯順序而定的。
(4)了解順序。大家了解事物有一定的順序和習慣性,一般一直循序漸進、由近到遠、由己知到不明、由實際到抽象性、由某些到一般。
所述幾類說明順序在一篇文章里經常綜合性應用。一般說來,?r間、室內空間、邏輯性的順序一直跟大家的了解順序相一致的。因此 分配說明順序,既要在意客觀性事物自身的特性,又要遵照大家的了解習慣性。
3、科學研究表明的方式
表明事物是有方式 的,普遍常見的說明方法有:界定表明、注解表明、歸類表明、舉例子、較為表明、引入表明、形容表明、敘述表明、問與答表明、數據表明、剖析表明和綜合性表明等。
加王老師微信:17376852159 ,免費獲取一份價值1980元學歷提升大禮包(學歷提升方案+輔導教材一套+直播課程+通關技巧+模擬試題)